戰略迷失的航運央企四大出路
2013-12-03 20:28:05 來源:企業觀察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投身實業藍海 優勝劣汰選擇
隨著航運央企資產狂甩大戲緊鑼密鼓地進行,2013年四季度賬面上的“盈利”似乎沒有太多的懸念;并且隨著航運市場的供求關系矛盾逐步緩解,航運央企整體上的新船交付壓力將從2014年開始減輕,預計2014年的日子不會太難過。但是這并不代表航運央企的戰略思維從此就步入了健康軌道,難保不會重蹈“披星戴帽”的覆轍。如果說處置資產的資本運作有其必要性,那也需要進一步規范,促使管理者扎扎實實地投身于實業,義無反顧地開拓屬于自己的“藍海”,以成功應對將來市場上可能出現的更大風浪。
第一,將央企資本運作的職能收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,倒逼高管在實業戰略上較真。
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《決定》提出: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,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,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。這對于規范航運央企的資產處置無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,因為資本運營具有投資銀行特征,主要進行企業重組、兼并與收購、公司證券發行等業務。
航運央企是否具有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條件姑且不論,至少可以將其資本運作與實業開發的職能適當剝離;即使實業開發需要進行必要的資產處置,也可以由資本投資公司予以限制,使彼此的職能都能有序行使。至于實業開發中的優勝劣汰,那應當由市場“決定”,應當敢于打破央企不能退市甚至破產的定式。
第二,切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,在競爭中形成合理的戰略分工。
在不同的航運央企那里,在戰略層面上很難看出有什么明顯的區別,這就意味著相當程度的重復建設、惡性競爭。比如集裝箱業務是中國遠洋旗下中遠太平洋的主營業務之一,其集裝箱總箱隊規模占全球市場份額約12%.而中海集運則在中國港口的集裝箱航運業占據主導地位,運載能力位列全球十強、中國第一。彼此的競爭固然有利于打破壟斷,但都在國際國內、碼頭運力諸方面全面布局,難免有重復建設之嫌,其大手筆均是有央企的背景支撐。假如斷掉他們在資本運作上尋找避風港的后路,顯然有助于將有限的財力聚焦于核心競爭力,形成和而不同的戰略定位。
第三,重塑有效的企業運營架構,提高高管戰略思維的敏感性。
即使航運央企有條件改組或者另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,也不應當繼續為航運央企的子公司、孫公司的經營不善兜底。其職能應當是促進我國所有航運企業的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,形成優強航運民族企業,而不論其是國有還是民營。
面對外部環境變化,央企缺乏靈活有效的應對措施,總是寄希望于引進所謂的戰略投資者。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不應當成為這樣的收容隊,應當倒逼央企在問題集中顯現之前就向民營企業看齊,借鑒民營航運企業以靈活的價格等方式求生存、求發展,及時應對市場的變化,而不是將經營不善的責任歸之于環境的不理想。
第四,建立健全戰略失誤的問責制度,治理高管腐敗的阿喀琉斯之踵。
戰略失誤的問責可以通過個人檢討、組織鑒別、公示評議等程序進行。同時要由決策者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,比如北京市在對國企的管理中規定,發生經營決策失誤,要根據所在的經濟規模和損失額度,對決策者采取扣除績效年薪等經濟處罰。
戰略失誤的問責和反腐敗固然有聯系,但并非完全是一回事。既不能用反腐敗代替戰略失誤的問責,也不能因為沒有發現確鑿的腐敗證據就免除戰略失誤的問責。這需要從厘清高管的政府官員身份做起,防止高管既利用市場競爭的需要在天價年薪上攀比,又利用體制內的漏洞“賭”個人的業績或其他私欲。使高管把精力真正放在對市場脈搏的把握上,避免高管隊伍的逆選擇。